[轉(zhuǎn)貼]“淡”是人生最深的滋味) j1 F% E) U6 y
; Z. _8 A9 B4 w) R, b; B: d; H![]()
! O0 i. M' B( L' e- X7 J, B9 D0 i$ j3 z
我過去常和美術(shù)系的學生討論到,四年以後要到哪里去、要做什麼、要在這個社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。有些學生會說我要做畫家,如果買了房子和車子有剩的錢,覺得家里有面墻很空白,會去買一張畫掛在那里。但是,到底畫家是不是等到社會溫飽之後的余裕,才去照顧那片空白的墻,以及那幅畫?6 A6 w. l- I8 o% m+ X9 I' s3 y% c
( N2 o- p( P% G1 e
不僅是對美術(shù)系學生,我想要談的是,如果社會沒有美、不重視美,它會出現(xiàn)什麼問題?個人的生命沒有美的認知,它殘缺了什麼? 如果他整個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不平衡,會影響到他長大以後,情感的部份無法處理。
- h; s6 c' Y# {7 r" U
5 |1 N8 u2 C+ q/ d! u2 D& m+ h& e我覺得美是各個學科做為人的一個單元,而感覺是很重要的一個部份。: h5 w' N$ w$ b
: r/ R6 x6 ^1 N& A( X& f7 p& Z& ?4 f E人類的味覺很早就在生存的感覺慢慢定位︰酸的、甜的、辣的、苦的、咸的。可是慢慢地在人類整個文明當中,味覺不再是味覺。我們說某個人講話老是要刺激別人,講話酸酸的,這時候不是講味覺,而是他心理的狀況--有一點嫉妒,有一點得不到的不舒服。我們說這個人嘴巴好甜喔,是說一種幸福感,甜是一種幸福感。8 ~: i& ], J/ F# F
: C* m+ L( e5 h$ M
“辣”在口腔上是非常強的一種刺激。我們說一個人“潑辣”,或是“辣妹”,都是把“辣”變成精神文化的狀態(tài),訴諸於動物最原始本能的感官。它不做理性的提高、不做人文的修飾,是很過癮、是“爽了再說”、是當下刺激感官,而比較不是回憶性的。4 z) ^# Q% E% Q9 W' I
6 b X9 c3 C5 C( \/ G) E談到“咸”,我們讀《圣經(jīng)》讀到耶穌在布道時說,如果鹽失去了咸味,還應該叫它做鹽嗎?臺灣每年辦鹽分地帶的文藝營。為什麼要到鹽分地帶?因為布袋這個海邊是早期曬鹽的地方,他們希望這些作家能將鹽分地帶的勞苦與流汗的記憶,變成文學精神。
' i$ [4 |8 g8 K/ d3 r" K8 [& Z7 x: T6 u1 f- @) |4 }) p
“苦”是被排斥的味覺,跟人生搭在一起,最後變成生命的一個記憶。從不愛吃苦瓜,變成愛吃苦瓜,從不知道父母會離開我,到父母都離開我,那個人生的滋味是非常不一樣的。
. ]+ d8 v5 N8 A3 u/ P; N
7 x$ q# n' a: l" r. r; R我們不知道也許有一天在母親臨終的床前,要用什麼樣的生命去擔待這個難堪的時刻?如果沒有準備好、沒有庫存過,要怎麼過這一關?過去的東西會幫助一個人度過這些難關。親人的身體受苦,而你卻幫不上忙時,也許所有的味覺的記憶會出來。https*://gi.slo-torrents.com/ 它是一個庫存的過程,因為庫存過,所以沒有被打敗、沒有慌張、沒有呼天搶地、沒有嚎啕頓足、沒有變成崩潰的狀態(tài),因為生命幾千年來走下來、上萬年來都度過這個時刻,而它變成一個文化的力量。! \2 V% P4 T% l9 [
+ f; D- S' Y) Z- O% G% @
這時候味覺會有好多的感嘆,然後變成所有的味覺都有很多的記憶在里面。 甜太簡單,回甘才有味。
7 p: D9 R2 h4 c1 r
7 p" s! R( S+ N& J- P! T我小時候完全不吃苦瓜,我不知道為什麼到這個年紀,愈來愈愛吃苦瓜?而且是那種客家腌苦瓜,還帶著臭味,然後摻些小魚豆豉。忽然發(fā)覺,我現(xiàn)在不愛吃甜的,我覺得甜對我來說,太簡單了。 還有一種味覺叫“回甘”。我們會說這個茶好好喝,用“回甘”。回甘的意思是,一開始有點澀、有點苦,可是慢慢地從口腔起起來一種淡淡的甜味。人生是經(jīng)過這些澀味以後,才有所謂的甜,而那個“甜”不等於糖的甜,它不是單純甜味,而是人生經(jīng)驗很多的復雜的變化。
3 ^9 f6 g- a% z. O有一次去紹興,朋友請我去吃飯。他說:“你沒有聽過那個‘三霉三臭’,你不配來紹興。”這個很狠喔,等於說人家要來作客,你還要通過那個三霉三臭。就是那個發(fā)霉的酸菜干,真的很臭,聞到以後會想吐的。我們在紹興被他們灌得醺醺大醉,吃了三霉三臭之後,晚上我一個人在街上走。我走過魯迅紀念館、蔡元培紀念館、秋瑾紀念館,走過她被砍頭的那個廣場。我不曉得這個小鎮(zhèn)記載多少近代歷史的記憶,好像人被壓抑、發(fā)霉的記憶,最後在味覺上出來。 通過霉和臭之後,還要存在、還要活著、還要有生存下去的力量。; e( Q0 `& ]2 k* E
# v. r8 d6 y0 P" u& T3 h: M我們現(xiàn)在再去讀《阿Q正傳》這樣的書,感覺那種生命好像真的發(fā)霉的感覺。可是在那樣的環(huán)境,我們還要存在、還要活著,而且還要自己想辦法,去通過那個臭、那個腐爛,重新生長出來。
5 Y9 }: d3 S! Z+ K& M! V& o& f3 {8 W
h2 g5 z! a% o; T9 Q: z也許因為我們在這麼幸福、安逸的環(huán)境中長大,對甜味的感覺很多,所以對苦味和臭味不太能感受到。 在臺灣因為環(huán)境很好,有很多苦味和臭味被降低了。有一個法國朋友跟我說,其實古老的文化最精的品嘗是臭味,臭的品嘗。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苦也好、臭也好,都是生命里的卑微、生命里的哀傷,都是生命里痛的記憶。, a n2 K: ?% J9 L' ^2 n
/ k S; G! T/ k
蘇東坡從甜到甘的人生
1 g" r& ^5 W& J, u" Y
# v6 a! R: }6 \; {% ~蘇東坡在最落難的時候,在岸邊寫下“大江東去,浪淘盡”,寫出最好的詩句出來。受到皇帝賞識時,他的書法好漂亮、工整、華麗,而且得意。因為他是一個才子,才子總是很得意的。 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,他讓很多人受過傷。他得意的時候,很多人恨得要死,別人沒有他的才氣,當然要恨他。 但是他落難寫的書法,這麼笨、這麼拙,歪歪倒倒無所謂,卻變成中國書法的極品。& K( p. k$ Y3 }
' F! \0 S6 W0 O, `2 y( T" a
此時苦味出來了,他開始知道生命的苦味,并不是你年輕時得意忘形的樣子,而是在這麼卑屈、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見你的時候,在河邊寫出最美的詩句。他原來是一個翰林大學士,但因為政治,朋友都避得遠遠的。當時他的朋友馬夢得,不怕政治上受連累,就關說把那個地方的軍營靠東邊的地,撥給蘇軾夫婦使用,所以蘇軾就改名叫蘇東坡。蘇東坡開始在那里種田、寫詩,他忽然覺得: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爭這些東西?為什麼不在歷史上建立一個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?所以他那時候?qū)懗鲎詈玫脑?。他有米可吃了,還跟他太太說,讓我釀點酒喝好不好?他還是要喝酒!& A7 Q; M9 t% v, k. a
8 }3 D1 \+ ^, H* K! V/ A1 M5 N r4 s“夜飲東坡醒復醉”是說,晚上就在這個坡地喝酒,醒了又醉、醒了又醉;“歸來仿佛三更”則是,回來已經(jīng)很晚?!凹彝窍⒁牙坐Q”是說,當?shù)剡€有一個小孩幫他管管家務,但是他睡著了,鼻子打呼?!扒瞄T都不應”是指,蘇東坡敲門都不應。我們看到他之前的詩,敲門都不應,就要發(fā)脾氣了,可是現(xiàn)在就算了,他就走去聽江水的聲音,“倚仗聽江聲?!?br />
' W% w! V. b& Z: k, Y$ ]+ ~2 H1 B8 O" u* a
蘇軾變成了蘇東坡後,他覺得丑都可以是美。他開始欣賞不同的東西,他那時候跑到黃州的夜市喝點酒,碰到一身刺青的壯漢,那個人就把他打在地上說:“什麼東西,你敢碰我!你不知道我在這里混得怎樣?”他不知道這個人是蘇東坡,然後倒在地上的蘇東坡,忽然就笑起來,回家寫了封信給馬夢得說:“自喜漸不為人知。 ”我覺得是了不起生命的過程,他過去為什麼這麼容易得意忘形?他是才子,全天下都要認識他,然後他常常不給人好臉色,可是落難之後,他的生命開始有另外一種包容,有另外一種力量。7 _( F1 l5 K6 I" r& h
; Q. e% N: `3 i9 I# |# g" m! v
所以我覺得,蘇東坡酸甜苦辣咸百味雜陳最後出來的一個味覺是“淡”,所有的味覺都過了,你才知道淡的精采,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飯、一塊豆腐好像沒有味道,可是這個味覺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覺。
1 V/ q }* q* g0 u2 E! N3 i
j$ `; i# V) J& ]( q# z“無目的”的人生清涼; o, k9 O) b3 J7 H2 C6 h5 O
% K$ A; L @' E' f6 o" F& R你會發(fā)現(xiàn)他在做官的時候,從來沒有感覺到清風徐來,但是從他的詩中看到,因為他不做官,才感覺到清風。我覺得蘇東坡應該感謝的是:他不斷被下放,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點。因為整個生命被現(xiàn)實的目的性綁住了,所以被下放的時候,才可以回到自我,才能寫出這麼美的句子出來。 他可以感受到:歷史上那些爭名爭利,最後變成一場虛空。可以“多情應笑我,早生華發(fā)”,是因為他回到自我。. G, s- W3 `6 w8 Q2 U
|: |/ v2 r, l8 o/ r' v* A; n我相信,美是一個自我的循環(huán)。美到最後不管你是富貴,或是貧窮,有自我,才有美可言,如果這個自我是為別人而活著,其實感覺都不會美。所以這個“淡”是你經(jīng)歷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以後,才知道淡的可貴。所以他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詩說,“回首向來蕭瑟處,也無風雨也無晴?!蔽一仡^看我走來的這一生,心很靜,也就無所謂了。, I1 P5 B) ~- l7 ^
: `+ Y( Z7 P {3 _0 w. |3 G( p“吃到飽”的文化象征殘缺
0 A- i0 N- q( a4 N( l6 C, F9 Z4 Y" K# L7 {1 I8 f
如果這個社會不能形成一個品味,就會被人笑說“財大氣粗”。 就是說沒有能力把錢花到對的地方去,整個人的品,不會受到尊敬和尊重。0 O0 e) }- k9 |6 d' @8 k/ ~; W
+ a! v7 m" {" r% F$ }
七○年代我們看到臺灣經(jīng)濟的起飛,這是我們非常自豪的,可是我們看到歐洲在生活上有時候會覺得慚愧,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樣去建立所謂“我要什麼”。
& B/ e7 I( a. ?+ Q# X# S+ I6 N5 |) v$ Z9 L
九○年代我有一個法國的朋友來臺灣,當時最流行“吃到飽”的餐廳,他就問我什麼叫做“吃到飽”?“吃到飽”有多麼了不起的價值嗎?我就跟他解釋說,我們的過去是“餓過”,對食物其實沒有安全感,其實你要“原諒”它。
4 w3 ~% G2 ` {1 ~$ y人有一段時間選擇性太少,會有一段時間需要補償,但是臺灣現(xiàn)在不是這樣的狀況。這時候我們就要講說,吃到飽是一種沒有選擇性的方法,鼓勵在量上一直加大,但是吃到後來是不舒服的??墒菫槭颤N要用這種方法來對待自己的身體?
9 O ^( ^: }5 m" W) y我們用精神上吃到飽的方法,就像電視上吃到飽的文化,很多媒體給觀眾和聽眾的訊息好像是讓他們吃到飽:沒有選擇性、沒有一種質(zhì)的提高,而是大量地一直塞。教育是不是?我擔心的是,如果也是的話,怎麼辦?生命長大後要如何在他的角色上選擇他要的?
- G& H% w# a$ t4 J7 m* Z( |# b) [7 {0 U \
只有是非,人生不可能豐富
! `7 M) u; j. X( x% r& E! f
% s3 l5 M% n8 l7 _從“喝”到“品”的差別是什麼?喝是一個純粹器官的反應,品是一個精神上的回應,我們說品嘗、品酒,“品”一定離開了純粹器官的刺激,而變?yōu)榱四撤N精神上的回憶。
9 C( C' r! |, t q/ K+ y% C* r+ F3 \' U7 @$ a. {
人生匆匆走過,如果沒有過程的話,生命最快就是從生到死就完了。3 G! Q/ ~! @' p) Y6 [8 z/ c" J
, A" S+ G6 ]# F! E3 @/ r* x5 R
我們是否能慢下來去欣賞大自然豐富的顏色?我說的顏色不是畫畫的顏色,而是樹葉上的顏色,它不會只是一種綠色。一片葉子上的綠色是驚人的變化,因為陽光照下來,它厚的部份、薄的部份和透光的部份,是這麼豐富。( i1 e% C' K- `% t8 n& R R
6 Q: H% [+ E/ V
古代希臘、巴比倫人對星座的探討、中國古代人對紫微的探討,遠比我們今天精采。因為他們很安靜,透過視覺對於星座的轉(zhuǎn)移有非常細膩的紀錄與判斷,這個能力我們愈來愈喪失。喪失了之後,所有的知識只是從考試的是非和選擇出來,是一個簡化的過程,生命不可能豐富。/ y( U) Q* d7 j! G* E0 {
# Z9 p+ l/ e6 n+ X0 @ k2 z
有多久你沒有脫掉鞋子、脫掉襪子用你的腳去感覺沙?我相信那個是美。找到你一部份還沒有老掉,在記憶中,是童年在通宵的海邊、在金山的海邊、在墾丁的海邊。你的腳掌曾經(jīng)接觸過那麼濕潤、那麼柔軟的沙。把那個找回來。 我去總統(tǒng)府演講時,就跟阿扁說,“阿扁你該休假了,你應該脫掉鞋子去感覺沙灘。” 我從七○年代回國,臺灣黨禁和報禁都沒有開放,戒嚴時期,我們看到社會走向民主開放的狀態(tài)。後來我看到經(jīng)濟上的繁榮,與政治上的民主開放,但是人如果沒有做他自己,前面兩個都是白費。他必須落實到找回自己的自信,不是在社會里的排行,或是所扮演的任何一個角色,要覺得這個角色是我自己的選擇,是我自己要做的。所以對於我的行業(yè)、專業(yè),我會享受,享受是一種美?。?br />
( a! f* `# R9 J我到花蓮看到人在賣切仔面,快樂得不得了。他跟我說這個面是特別的,我碰水幾次,再拿起來再碰水,它很Q。我就覺得跟另外一個賣面的差好多,他好快樂。他覺得他的行業(yè)是除了賺錢以外,有得意的東西,因為他有成就感,可是我們今天有幾個行業(yè)有成就感?/ L- N" Z% N, Z! `2 x
; S" O* K1 r$ x F" U" D6 ?如果都是用排行榜跟功利的方法去看待生命設計的安排,很難找回這個真正的自我。而這個自我,絕對是我自己要做的,我做的時候很開心。
$ k5 h3 r' f* L! y, x' ]5 T; ]: E
我常說美的庫存,美需要庫存。就是你今天有一個提款卡,你要去提領錢是因為你存過錢,如果你沒有存過錢的話,你提不出錢。
- L. k0 g2 L5 ]0 i7 j* g) C, Q0 T M! ]
美需要在生命中不斷地庫存
1 Z; V% O- E( V, x& U! A4 O4 U
0 W: ?/ H, S; G' E+ Q. L( m4 A5 U B我們的痛苦是,你在某個年齡層,某個行業(yè)里發(fā)現(xiàn):你的感覺沒有了,因為從來沒有庫存過。這個悲哀是,如果這個社會長期以來不庫存美,有一天你要去提領,會非常困難。5 |) V( V6 D7 m1 N6 V) n
$ Z* K3 u8 Z8 H/ ]& i& v9 B# U
小時候我和姊姊到田里去撈浮萍喂鴨子。我記得我把田里的浮萍撈完,回家喂鴨子,第二天池塘里又有滿滿的一池塘的浮萍,我從來沒有想到浮萍這麼小小點的生命,那個生命力這麼強。長大以後讀到蘇東坡的“一池萍碎”,我的記憶是可以提領我那個童年的記憶。3 h& z0 n |1 \
. d2 O9 ]1 K. Q
這個東西如何放到學校的體制里,我無法想像,我總不能開一堂課帶孩子去撈浮萍。問題是,生活周遭的環(huán)境,自然還剩下多少?在這個社會當中太多的排行榜,迷失了自己,而必須在大自然引發(fā)自己、解放自己。所以我覺得老莊的哲學剛好是儒家哲學的彌補,因為儒家總是要你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”。1 v+ V/ k+ n. _; z# b/ [( N
7 O' y6 K% D5 @" E
但莊子說,個人要走出去跟天地對話,做精神的釋放。 要獨自去面對自然,變成個人生命定位的尋找,才能夠平衡。我不是否定剛講的排行榜是社會秩序,而是我們太缺乏另外一邊了。自我沒有完成,每個人就會覺得自己很委屈,要為別人做這件事,到最後會有抱怨,而不是心甘情愿地說︰我做這件事是我自己選擇的。
" v. S0 E7 K) ]6 d1 s9 @! f8 s8 g5 I
" N3 U9 h: Z7 t9 Z$ s這就是說“ 美是無目的的快樂”,它任何現(xiàn)世的功利都沒有,它就是個單純生命開啟的過程。 做為健全的人若沒有這個部份,可以說這是另外一種心靈的殘障。有一天他面臨到世界非常豐富的感受世界,卻無法感受,心理狀態(tài)會很枯燥,沒有辦法突破。有一天,他結(jié)了婚,他的妻子跟他的情感,都不是是與非,而是在是與非之間有更多的變化,但他沒有能力去分辨這細膩的變化,會變成極度不快樂。
+ Y! i1 A. ?1 M: _& k R. r+ i9 a, q/ `2 W' a5 s( _
“考”出一個人的價值?9 T2 w$ t; R- Y [6 B9 t) t
: ?" T8 Q+ E. Z, X# V/ ]# }一個好的作家說,生命里有一個時刻是連舒伯特都無言以對的時刻,那是我們生命里最重要的時刻。當我們面臨父母親臨終的時刻,我們不知道那個時刻是怎麼度過的。我們無法寫詩、任何音樂也沒有辦法安慰我們,但是它一定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。那樣的時刻,你握著他的手,希望用你的指溫去溫他冰冷的手,把所有的指溫都給他。我相信那是人走向完善的一個重要的過程。/ N" b! S$ M5 m6 Q+ F2 V
; r3 B3 g$ s, x$ a: C
如同在SARS的時刻里,醫(yī)學院的學生拒絕到病房去。這時候,醫(yī)學對他來說,是不是一個功利?而缺乏另外一個“人”的動機在里面?不知道。但是我們不能去指責這些孩子,因為他們這麼年輕,他們的反應,就是社會最直接的反應。- |# r7 B; H9 j/ i( I* y0 Z
! r' _* w: X" R' g8 V那麼我們要問的是︰促成社會最應該有夢想、有熱情的年輕人做這樣的決定,是社會出了什麼問題?這個社會少掉什麼東西?我們恐怕要問這個:他是不是對生命沒有感覺了?他對生命里面到底應該如何去承擔他的重量,以及去承擔他自己對生命之間最好的關系?這是我所關心的。, D$ a/ m+ [# t1 t0 V2 F. H
9 i* e ]: b9 |2 R可是我到今天為止,我們的考試,還是無法考出這個部份。美和宗教都是信仰,你沒有這個信仰之後,所有的知識都會變成負擔。有了信仰之後,所有的學習和知識才會回來變成智慧,所以美是使知識變成智慧的一個關鍵。 |